- kuángfàng
任性放荡:性情~。
- 狂: kuáng ㄎㄨㄤˊ1)本称狗发疯,后亦指人精神失常:~犬。疯~。癫~...
- 狂斐: 1. 《论语‧公冶长》: “子在 陈 , 曰: ‘归与!归与!吾党之小子狂简, 斐然成章, 不知所以裁之。 ’” 朱熹 集注: “狂简, 志大而略于事也。 斐, 文貌。 成章, 言其文理成就, 有可观者。”后以“狂斐”谓立意高远, 文采斐然。 ▶ 宋 梅尧臣 《途中寄上尚书晏相公二十韵》: “下言狂斐颇及古, 陶 韦 比格吾不私。”参见“ 狂简 ”。 2. 指狂妄无知者率而操觚或肆言无忌。 ▶ 宋 文莹 《玉壶清话》卷三: “尔何辈, 辄敢窃圣经之名, 冠于编首, 今日聊赠一剑, 以为后世狂斐之戒!” 金 王若虚 《滹南诗话》卷下: “狂斐之徒, 仅能动笔, 类敢谤伤。” 3. 用为自谦之词。 ▶ 宋 范仲淹 《上执政书》: “狂斐之人, 诛赦惟命。” ▶ 宋 欧阳修 《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》: “臣生逢纳谏之圣明, 不间直言之狂斐, 惟冀愚衷之可采。” ▶ 元 白朴 《满庭芳》词序: “仆不揆狂斐, 合三字奇句, 试为一首, 必有能辨之者。” 4. 犹放浪。 ▶ 元 辛文房 《唐才子传‧张又新》: “后过 淮南 , 李绅 筵上得一歌姬, 与之偕老, 其狂斐类此。”
- 狂攘: 1. 纷乱貌。 ▶ 《楚辞‧严忌<哀时命>》: “摡尘垢之狂攘兮, 除秽累而反真。” ▶ 朱熹 集注: “狂攘, 乱貌。” ▶ 汉 马融 《围棋赋》: “狂攘相救兮, 先后并没。” 2. 猖狂作乱。 ▶ 唐 皮日休 《新城三老董公赞》: “ 项 氏狂攘, 贼我 怀王 。”
- 狂昏: 愚昧昏庸。 ▶ 《新唐书‧宦者传下‧田令孜》: “始, 帝为王时, 与 令孜 同卧起, 至是以其知书能处事, 又帝资狂昏, 故政事一委之, 呼为‘父’。”
- 狂接舆: 接舆 , 春秋 楚国 人, 佯狂避世, 故称。 ▶ 《庄子‧应帝王》: “ 肩吾 见 狂接舆 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