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方闻之士
基本解释:有道而博闻的人。
- 方闻: 1. 博洽多闻。 ▶ 《汉书‧武帝纪》: “今礼崩乐坏, 朕甚闵焉。 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, 咸荐诸朝。” ▶ 刘埙 《隐居通议‧杂录》引 宋 咸淳 六年二月一日诏书: “今天下方闻之士, 素所薀抱, 有志当世。” ▶ 康有为 《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摺》: “其博学方闻之士, 文章尔雅, 援引今故, 间徵子纬, 旁及异域, 则以为犯功令而黜落之。” 2. 指博洽多闻之士。 ▶ 黄人 《<清文汇>序》: “虽网罗未广, 疏漏正多, 尚有俟海内方闻, 俛为增益。” 3. 见“ 方闻科 ”。
- 方闻科: 科举时应试科目之一。 方, 通“ 旁 ”。 ▶ 宋 曾纡 《李伯时<五马图>跋》: “予以应方闻科至京。”亦省作“ 方闻 ”。 借指应试方闻科的士人。 ▶ 宋 王安石 《徐秀才园亭》诗: “笑傲一生虽自乐, 有司还欲选方闻。”
- 一介之士: yī jiè zhī shì 【解释】一个微末的士人。指忠心正直的人【出处】汉·赵晔《吴越春秋·勾践入臣外传》:“彼越王者一节之人,范蠡一介之士。”【示例】清·王闿运《长沙攸县庆都龙君行状》:“自湖南军兴,~,长官倒屣。”【拼音码】yjzs【用法】偏正式;作宾语;含褒义
- 一目之士: 指见解片面,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。
- 不宾之士: 不愿出仕的隐士。 ▶ 《后汉书‧逸民传‧周党》: “诏曰: ‘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。 ▶ 伯夷 、 叔齐 不食 周 粟, 太原 周党 不受朕禄, 亦各有志焉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