亦作“断阙”。 残缺。 ▶ 明 文徵明 《跋宋高宗<石经>残本》: “右小字《石经》残本百叶, 约万有五千言, 前后断缺, 无书人名氏。” ▶ 《少室山房笔丛‧经籍会通二》引 陆文裕 《藏书目序》: “间有残本不售者, 往往廉取之, 故余之书多断阙。” ▶ 清 俞樾 《春在堂随笔》卷二: “碑额断缺, 无从辨其姓氏。” 断: (斷)duàn ㄉㄨㄢˋ1)长形的东西从中间分开:~裂。~层。~面。截...缺: quē ㄑㄩㄝˉ1)不够:~乏。~少。~憾。欠~。~漏。2)残破:~点...断罪: 判罪。 ▶ 《墨子‧迎敌祠》: “凡出入为流言, 惊骇恐吏民, 谨微察之, 断罪不赦。” ▶ 《晋书‧刑法志》: “律法断罪, 皆当以法律令正文, 若无正文, 依附名例断之。” ▶ 宋 苏辙 《论边防军政断案宜令三省枢密院同进呈札子》: “文臣吏民断罪公案并归中书。” 断缣零璧: 比喻片段而珍贵的文字。断置: 处置。 ▶ 《朱子语类》卷十八: “闲时看得道理分晓, 则事来时断置自易。” ▶ 宋 朱熹 《答刘仲升书》: “凡一念虑、一动作, 便须著实体认此是天理耶?是人欲耶?子细辨别, 勇猛断置, 勿令差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