亦作“恐竦”。 惶遽不安。 ▶ 唐 赵璘 《因话录‧商下》: “吾向见长官白事卑敬, 不觉恐悚。” ▶ 唐 温庭筠 《病中书怀呈友人》诗: “兕觥增恐竦, 杯水失锱铢。” ▶ 宋 张齐贤 《洛阳搢绅旧闻记‧白万州遇剑客》: “ 廷让 闻之, 若芒刺满身, 恐悚而退。” 恐: kǒng ㄎㄨㄥˇ1)害怕,畏惧:~惧。~怖。~慌。惊~。有恃无~。2...悚: sǒng ㄙㄨㄥˇ1)害怕,恐惧:毛骨~然。~~。~栗。~惧。毛发悚然...恐悸: 惊慌。 ▶ 唐 柳宗元 《乞巧文》: “鬼神恐悸, 圣智危栗。” ▶ 《旧唐书‧刘总传》: “晚年恐悸尤甚, 故请落发为僧。” ▶ 宋 郭彖 《睽车志》卷二: “此疾虽愈, 而尝怔忡恐悸, 或遗亡颠错, 若失心状。” 恐惑: 惊惧惶惑。 ▶ 《史记‧晋世家》: “ 梁伯 好土功, 治城沟, 民力罢怨, 其众数相惊, 曰: ‘ 秦 寇至。 ’民恐惑, 秦 竟灭之。” 恐怯: 畏怯, 害怕。 ▶ 钱锺书 《围城》五: “想着这难度的长夜, 感到一种深宵旷野独行者的恐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