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dìfāng zìzhì
[local self-government] 地方事务由某个划分的地方政区自己管理(区别于中央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管理)
地方自治是什么意思
相关词汇
- 地方: dìfāng①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(跟‘中央’相对):中央工业和~工业同...
- 自治: zìzhì民族、团体、地区等除了受所隶属的国家、政府或上级单位领导外,...
- 自治: zìzhì民族、团体、地区等除了受所隶属的国家、政府或上级单位领导外,对自己的事务行使一定的权力:~区丨民族区域~。
- 地方: dìfāng①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(跟‘中央’相对):中央工业和~工业同时并举。②本地;当地:他在农村的时候,常给~上的群众治病。◆ 地方dì fɑng①(~儿)某一区域;空间的一部分;部位:你是什么~的人?ㄧ你听,飞机在什么~飞?ㄧ会场里人都坐满了,没有~了ㄧ我这个~有点疼。②部分:这话有对的~,也有不对的~。
- 自治区: zìzhìqū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地方,如内蒙古自治区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。
- 自治县: zìzhìxiàn相当于县一级的民族自治地方,如青海省的门源回族自治县。
- 自治州: zìzhìzhōu介于自治区和自治县之间的民族自治地方,如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。
- 自治领: zìzhìlǐng英联邦的成员国的一种组织形式,有独立的立法权和行政权,并右以派遣外交代表,但承认英国皇帝为元首,它的首脑总督是英皇派驻自治领的代表。如新西兰、加拿大等都是英联邦内的自治领。
- 地方剧: 见“ 地方戏 ”。
- 地方官: 旧称主管地方政务的官员。 如知府、知县等。 ▶ 清 李渔 《奈何天‧助边》: “禀老爷, 那地方官说, 年岁凶荒、民穷财尽, 一毫也催徵不起, 故此分文无解。” ▶ 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十回: “ 潘三哥 所做的这些事, 便是我做地方官, 我也是要访拿他的。” ▶ 《袁世凯演义》第三回: “太监 李莲英 又象过去一样公开收受贿赂……甚至地方官每天所供的御膳也要纳‘宫门费’才肯递上去。”
- 地方志: dìfāngzhì方志。
- 地方戏: dìfāngxì产生在某一地区,用当地方言演唱,具有乡土色彩的剧种,如汉剧、湘剧、川剧、越剧等。
- 地方时: dìfāngshí各地因经度不同,太阳经过各地子午线的时间也不相同,把太阳正对某地子午线的时间定为该地中午十二点,这样定出的时间叫做地方时。
- 地方病: dìfāngbìng经常发生在某一地区的疾病,例如我国东北的克山病。
- 地方税: dìfāngshuì根据财政制度规定,划归地方管理并由地方征收留用的税款。
- 自治机关: zìzhìjīguān行使民族自治权力的机关,如自治区、自治州、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。
- 地方主义: dìfāng zhǔyì只强调本地方的利益、不顾全局利益的错误思想。
- 地方性植物: dìfāngxìngzhíwù多分布在一个区域或一个地方的植物。也叫风土性植物。
- 地方武装: dìfāng wǔzhuāng[local armed forces;regional armed forces] 地方上的军队,尤指相对中央的军队而言
- 地方色彩: 文艺作品中着重描绘某一地区特有的社会习尚、风土人情, 以至适当采用方言土语等而形成的一种艺术特色。 作品中适当带有地方色彩, 有助于形象的描绘, 能更生动地反映该地区的社会生活, 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。
- 民族区域自治: mínzú qūyù zìzhì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,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而制定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。根据这个政策,各少数民族以自己的聚居区域的大小不同而建立自治区、自治州和自治县等自治机关,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,除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外,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。
- 地方民族主义: dìfāng mínzú zhǔyì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动思想。它打着维护本民族利益的幌子,实际上是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。也叫狭隘民族主义。
- 地方部队: 地方部队拼音:dì fāng bù duì 注音:ㄉㄧˋ ㄈㄤ ㄅㄨˋ ㄉㄨㄟˋ 词语解释 也称“地方军”。在一定的地区性范围内执行军事任务的军队。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编有地方部队,但名称和编制不尽相同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地方部队隶属于省军区。平时主要负责本地区的警卫、守备和维持地方治安任务,开展训练民兵和群众工作;战时主要配合野战军作战,并且率领民兵就地坚持斗争,随时准备改编为野战军。
- 地无遗利: 地无遗利 基本解释:地面上下的资源全部开发,没有遗漏。
- 地日草: 古代传说中食之使人不老的草。 旧题 汉 郭宪 《别国洞冥记》卷四: “ 朔 ( 东方朔 )曰: ‘臣能使少者不老。 ’ 帝 ( 汉武帝 )曰: ‘服何药耶?’ 朔 曰: ‘东北有地日之草, 西南有春生之草。 ’” 明 杨慎 《艺林伐山》卷三: “南荒有地日草, 日中三足乌欲下食此草, 羲和 驭之, 以手掩乌目。”
- 地旷人稀: dì kuàng rén xī 【解释】地方大,人烟少。【出处】《汉书·地理志下》:“习俗颇殊,地广民稀。”【示例】离此十五里之地,叫做介山,~,都是绿林中好汉出没之处。(《警世通言》卷二十一)【拼音码】dkrx【用法】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指地多人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