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
六食是什么意思


  •  1.  六谷所作的食物。
       ▶ 《周礼‧天官‧食医》: “掌和王之六食、六饮、六膳、百羞、百酱、八珍之齐。”
       ▶ 王引之 《经义述闻‧周官上》: “稌、黍、稷、粱、麦、瓜, 所谓六食也。”
     
     2.  古代军事家为长期坚守城池所提出的一种节约粮食的措施: 一斗粮食分为六份, 每天吃两份, 为一人三天的限量。
       ▶ 《墨子‧杂守》: “六食, 终岁十二石。 斗食食五升, 参食食参升小半, 四食食二升半, 五食食二升, 六食食一升大半, 日再食。”
       ▶ 孙诒让 间诂: “ 俞 ( 俞樾 )云: ‘六食者, 六分斗而食其二也, 故岁终十二石也。 ’ 苏 ( 苏时学 )云: ‘下言六食一升大半, 是每日食三升有奇, 以终岁计之, 当得十二石也。 ’”
  • :    liù ㄌㄧㄡˋ1)数名,五加一(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“陆”代):~...
  • :    shí ㄕˊ1)吃:~肉。~欲。2)吃的东西:~品。粮~。零~。丰衣足...
  • 六饮:    古天子的六种饮料。    ▶ 《周礼‧天官‧浆人》: “掌共王之六饮: 水、浆、醴、凉、医、酏, 入于酒府。”    ▶ 南朝 梁 沈约 《介雅》诗之三: “百味既含馨, 六饮莫能尚。”    ▶ 唐 元稹 《高端婺州长史制》: “尔等皆执艺术, 待诏公车, 和六饮六膳以会其时, 察五色五声以知其变。”
  • 六飞:      1.  亦作“ 六騑 ”、“ 六蜚 ”。 古代皇帝的车驾六马, 疾行如飞, 故名。    ▶ 《史记‧袁盎晁错列传》: “今陛下骋六騑, 驰下峻山。”    ▶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: “六马之疾若飞。”古代皇帝的车驾六马, 疾行如飞, 故名。    ▶ 《史记‧袁盎晁错列传》: “今陛下骋六騑, 驰下峻山。”    ▶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: “六马之疾若飞。”    ▶ 《汉书‧爰盎传》作“六飞”。 后因以指称皇帝的车驾或皇帝。    ▶ 南朝 梁 任昉 《为萧扬州作荐士表》: “伏惟陛下道隐旒纩, 信充符玺, 六飞同尘, 五让高世。”    ▶ 唐 杜牧 《长安杂题长句》之五: “六飞南幸芙蓉苑, 十里飘香入夹城。”    ▶ 宋 周辉 《清波杂志》卷三: “自六蜚驻驆, 日益繁盛, 湖上屋宇连接, 不减城中。”    2.  喻帝位或皇权。    ▶ 《魏书‧前废帝纪》: “否泰沿时, 殷忧启圣, 故六飞在御, 三石兴符。”    ▶ 唐 欧阳询 《宗圣观记》: “迨 隋 德将季, 政教陵迟。 六飞失驭, 四维圮绝。”    3.  “六月飞霜”之省。    ▶ 陈三立 《陈次亮户部以去岁五月卒于京师追哭》诗: “料难瞑目烽烟外, 定有羁魂逐六飞。”    4.  指飞雪。    ▶ 清 褚人获 《雪狮子》诗: “雪积广庭中, 物成体自充。 岂知百兽长, 亦藉六飞雄。”
  • 六馆:      1.  国子监之别称。    ▶ 唐 制, 国子监领国子学、太学、四门、律学、书学、算学, 统称六馆。    ▶ 宋 元 以后, 渐加合并, 以至仅存国子一学, 但后世仍以六馆指国子监。    ▶ 唐 韩愈 《太学生何蕃传》: “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馀人, 又以 蕃 之义行, 言于司业 阳先生 城 , 请谕留 蕃 。”    ▶ 明 宋濂 《送国子正苏君还金华山中序》: “ 平仲 将行, 率六馆之士祖饯于 龙江 之上。”    ▶ 清 冯桂芬 《改建正谊书院记》: “书院始于 唐明皇 建丽正书院。 盖六馆之属, 与今书院异。”    2.  谓 清 之实录馆、文颖馆、国史馆、四库全书馆、四库会要馆、内廷方略馆。    ▶ 清 梅曾亮 《光禄大夫经筵讲官礼部尚书李公墓碑》: “輶车风驰, 入我包匦, 成均大师, 六馆咏歌。”

相关词汇

        :    liù ㄌㄧㄡˋ1)数名,五加一(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“陆”代):~...
        :    shí ㄕˊ1)吃:~肉。~欲。2)吃的东西:~品。粮~。零~。丰衣足...
        六饮:    古天子的六种饮料。    ▶ 《周礼‧天官‧浆人》: “掌共王之六饮: 水、浆、醴、凉、医、酏, 入于酒府。”    ▶ 南朝 梁 沈约 《介雅》诗之三: “百味既含馨, 六饮莫能尚。”    ▶ 唐 元稹 《高端婺州长史制》: “尔等皆执艺术, 待诏公车, 和六饮六膳以会其时, 察五色五声以知其变。”
        六飞:      1.  亦作“ 六騑 ”、“ 六蜚 ”。 古代皇帝的车驾六马, 疾行如飞, 故名。    ▶ 《史记‧袁盎晁错列传》: “今陛下骋六騑, 驰下峻山。”    ▶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: “六马之疾若飞。”古代皇帝的车驾六马, 疾行如飞, 故名。    ▶ 《史记‧袁盎晁错列传》: “今陛下骋六騑, 驰下峻山。”    ▶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: “六马之疾若飞。”    ▶ 《汉书‧爰盎传》作“六飞”。 后因以指称皇帝的车驾或皇帝。    ▶ 南朝 梁 任昉 《为萧扬州作荐士表》: “伏惟陛下道隐旒纩, 信充符玺, 六飞同尘, 五让高世。”    ▶ 唐 杜牧 《长安杂题长句》之五: “六飞南幸芙蓉苑, 十里飘香入夹城。”    ▶ 宋 周辉 《清波杂志》卷三: “自六蜚驻驆, 日益繁盛, 湖上屋宇连接, 不减城中。”    2.  喻帝位或皇权。    ▶ 《魏书‧前废帝纪》: “否泰沿时, 殷忧启圣, 故六飞在御, 三石兴符。”    ▶ 唐 欧阳询 《宗圣观记》: “迨 隋 德将季, 政教陵迟。 六飞失驭, 四维圮绝。”    3.  “六月飞霜”之省。    ▶ 陈三立 《陈次亮户部以去岁五月卒于京师追哭》诗: “料难瞑目烽烟外, 定有羁魂逐六飞。”    4.  指飞雪。    ▶ 清 褚人获 《雪狮子》诗: “雪积广庭中, 物成体自充。 岂知百兽长, 亦藉六飞雄。”
        六馆:      1.  国子监之别称。    ▶ 唐 制, 国子监领国子学、太学、四门、律学、书学、算学, 统称六馆。    ▶ 宋 元 以后, 渐加合并, 以至仅存国子一学, 但后世仍以六馆指国子监。    ▶ 唐 韩愈 《太学生何蕃传》: “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馀人, 又以 蕃 之义行, 言于司业 阳先生 城 , 请谕留 蕃 。”    ▶ 明 宋濂 《送国子正苏君还金华山中序》: “ 平仲 将行, 率六馆之士祖饯于 龙江 之上。”    ▶ 清 冯桂芬 《改建正谊书院记》: “书院始于 唐明皇 建丽正书院。 盖六馆之属, 与今书院异。”    2.  谓 清 之实录馆、文颖馆、国史馆、四库全书馆、四库会要馆、内廷方略馆。    ▶ 清 梅曾亮 《光禄大夫经筵讲官礼部尚书李公墓碑》: “輶车风驰, 入我包匦, 成均大师, 六馆咏歌。”
        六顺:    谓君义、臣行、父慈、子孝、兄爱、弟敬。    ▶ 《左传‧隐公三年》: “君义, 臣行, 父慈, 子孝, 兄爱, 弟敬, 所谓六顺。”    ▶ 《北史‧尉元传》: “然五孝六顺, 天下之所先, 愿陛下重之, 以化四方。”    ▶ 唐 李邕 《兖州曲阜县孔子庙碑》: “六顺勃兴, 四维偕作。”
        六騑:    见“ 六飞 ”。
        六韺:    见“ 六英 ”。
        六马:      1.  谓驾车之马众多。    ▶ 《书‧五子之歌》: “予临兆民, 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。”    ▶ 孔颖达 疏: “经传之文, 惟此言六马。    ▶ 汉 世此经不传, 馀书多言驾四者。    ▶ 《春秋公羊》说天子驾六。    ▶ 《毛诗》说天子至大夫皆驾四。    ▶ 许慎 案《王度记》云, 天子驾六。    ▶ 郑玄 以《周礼‧校人》养马‘乘马一师四圉’, 四马曰乘;《康王之诰》云: ‘皆布乘朱黄’;以为天子驾四, 汉 世天子驾六, 非常法也。 然则此言马多惧深, 故举六以言之。”    ▶ 《荀子‧劝学》: “ 伯牙 鼓琴, 而六马仰秣。”    ▶ 《太平御览》卷九○六引《尸子》: “鹿走而无顾, 六马不能望其尘, 谓不反顾也。”    ▶ 《列子‧汤问》: “趣如吾, 然后六辔可持, 六马可御。”    2.   秦 以后, 皇帝之车驾用六马。    ▶ 《史记‧秦始皇本纪》: “ 始皇 推终始五德之传……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。 数以六为纪, 符、法冠皆六寸, 而舆六尺, 六尺为步, 乘六马。”    ▶ 汉 蔡邕 《独断》: “法驾, 上所乘曰金根车, 驾六马, 有五色。”    ▶ 《南史‧宋纪》上: “ 晋帝 命帝冕十有二旒, 建天子旌旗, 出警入跸, 乘金根车, 驾六马。”皇后行祀蚕礼时亦驾六马。    ▶ 《宋书‧礼志一》: “蚕将生, 择吉日, 皇后著十二笄, 依 汉 魏 故事, 衣青衣, 乘油盖云母安车, 驾六马。”    3.  六种类型之马。    ▶ 《周礼‧夏官‧校人》: “辨六马之属: 种马一物, 戎马一物, 齐马一物, 道马一物, 田马一物, 驽马一物。”    ▶ 郑玄 注: “玉路驾种马, 戎路驾戎马, 金路驾齐马, 象路驾道马, 田路驾田马, 驽马给宫中之役。”
        六韵诗:    律诗的一种。 多为五言。 六韵十二句。 科举时代特指试帖诗。    ▶ 唐 段成式 《酉阳杂俎续集‧寺塔记下》: “司农少卿 杨敬之 小女, 年十三, 以六韵诗题此寺。”    ▶ 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五回: “谁知把个诗倒了平仄, 六韵诗我又只作了十句, 给他落了一韵, 连个复试也没巴结上。”
        六马仰秣:    liù mǎ yǎng mò 【解释】形容乐声美妙,连马都抬起头倾听,不吃饲料。【出处】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,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。”【拼音码】lmym【用法】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;形容乐声美妙
        六韬三略:    liù tāo sān lüè 【解释】《六韬》、《三略》:都是古代的兵书。后泛指兵书、兵法。【出处】《后汉书·何进传》李贤注:“太公《六韬篇》第一《霸典文论》,第二《文师武论》,第三《龙韬主将》,第四《虎韬偏裨》,第五《豹韬校尉》,…”《隋书·经籍志》:“《三略》,下邳神人撰。”【示例】~,淹贯胸中,唯吾所用,何担孙武子十三篇而已哉。(元·郑德辉《王粲登楼》第二折)【拼音码】ltsl【用法】联合式;作宾语;指兵书、兵法

相邻词汇

  1. "六韬三略"什么意思
  2. "六韵诗"什么意思
  3. "六韺"什么意思
  4. "六顺"什么意思
  5. "六飞"什么意思
  6. "六饮"什么意思
  7. "六馆"什么意思
  8. "六騑"什么意思
  9. "六马"什么意思
  10. "六马仰秣"什么意思
桌面版繁體版English

Copyright © 2025 WordTech Co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