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汉 官名。 掌管司马门和宫中的警卫事宜。 属卫尉。
▶ 《汉书‧百官公卿表上》: “卫尉, 秦 官, 掌宫门卫屯兵, 有丞。
▶ 景帝 初更名中大夫令, 后元年复为卫尉。 属官有公车司马、卫士、旅贲三令丞。”
▶ 颜师古 注引《汉官仪》: “公车司马掌殿司马门、夜徼宫中, 天下上事及阙下凡所徵召皆总领之。”
▶ 《后汉书‧百官志二》: “公车司马令一人, 六百石。 本注曰: 掌宫南阙门, 凡吏民上章, 四方贡献, 及徵诣公车者。”
▶ 刘昭 注引《献帝起居注》: “ 建安 八年, 议郎 卫林 为公车司马令, 位随将、大夫。 旧公车令与都官、长史位从将、大夫, 自 林 始。”
公交车司马令是什么意思
相关词汇
- 公交车: 1. 君主的兵车。  ...
- 司马: Sīmǎ姓。
- 令: líng ㄌㄧㄥˊ1)〔~狐〕a.古地名,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;b.复...
- 公交车司马门: 即司马门。 皇宫的外门。 司马门的警卫由公车掌管, 故称。 ▶ 《三辅黄图‧汉宫》: “ 汉 未央 、 长乐 、 甘泉宫 , 四面皆有公车司马门。 凡言司马者, 宫垣之内, 兵在司马, 主武事, 故谓宫之外门为司马门。” ▶ 《汉书‧张释之传》“太子与 梁王 共车入朝” 唐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: “宫卫令‘诸出入殿门、公车司马门者皆下, 不如令, 罚金四两。 ’”参见“ 公车 ”。
- 公交车: 1. 君主的兵车。 ▶ 《诗‧鲁颂‧閟宫》: “公车千乘, 朱英绿縢, 二矛重弓。” ▶ 郑玄 笺: “兵车之法, 左人持弓, 右人持矛。” ▶ 孔颖达 疏: “公之兵车有千乘矣。” 2. 官车。 ▶ 《周礼‧春官‧巾车》: “巾车掌公车之政令。” ▶ 郑玄 注: “公, 犹官也。” ▶ 《后汉书‧霍諝传》: “服阙, 公车徵, 再迁 北海 相, 入为尚书仆射。” ▶ 唐 元结 《黍官引》: “公车诣魏阙, 天子垂清问。” ▶ 明 陈汝元 《金莲记‧偕计》: “兹奉严君而同上公车, 须别慈母而载驰孔道。” 3. 汉 代官署名。 为卫尉的下属机构, 设公车令, 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。 天下上事及徵召等事宜, 经由此处受理。 后以指此类官署。 ▶ 《史记‧滑稽列传》: “ 朔 初入 长安 , 至公车上书, 凡用三千奏牍。” ▶ 《后汉书‧丁鸿传》: “赐御衣及绶, 禀食公车, 与博士同礼。” ▶ 李贤 注: “公车, 署名。 公车所在, 因以名。 诸待诏者, 皆居以待命, 故令给食焉。” ▶ 唐 元稹 《高端婺州长史》: “尔等皆执艺术, 待诏公车。” ▶ 《续资治通鉴‧宋神宗熙宁七年》: “伏望诏求方正有道之士, 召诣公车对策;如 司马光 、 苏辙 辈, 复置左右, 以辅圣德。” 4. 汉 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徵的人, 后因以“公车”为举人应试的代称。 ▶ 明 《今世说‧雅量》: “﹝ 李梦兰 ﹞弱冠举孝廉, 公车不第, 策蹇南归, 务益砥砺读书。” ▶ 清 王应奎 《柳南随笔》卷二: “家 西涧 先生说: ‘ 张之杜 中 顺治 辛卯举人, 连上公车不第, 因就 朱方旦 问之。 ’” 清 王韬 《<日本杂事诗>序》: “而君时公车北上, 以此相左。” 5. 借指应试的举子。 ▶ 《花月痕》第二回: “那年春闱榜后, 朝议举行鸿词科, 因此各道公车, 迟留观望, 不尽出都。”
- 车司马: 古代职掌车马的官。 ▶ 《汉书‧靳歙传》: “又战 蓝田 北, 斩车司马二人, 骑长一人, 首二十八级, 捕虏五十七人。” ▶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: “主车也。” ▶ 刘亚洲 《秦时月》第一卷第一章: “骑在马上的是朝廷的车司马。”
- 公交车上书: 1. 汉 制, 吏民上书言事, 均由公车令接待。 上书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。 ▶ 《史记‧滑稽列传》: “ 朔 初入 长安 , 至公车上书, 凡用三千奏牍。 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, 仅然能胜之。” 2. 指 清 末一历史事件。 公元1895年( 清 光绪 二一年)4月, 清 政府在 中 日 甲午战争中失败, 派 李鸿章 赴 日 签订不平等的《马关条约》, 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。 是年, 康有为 在京会试, 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馀人联名上万言书, 提出拒签和约、迁都抗战、变法图强三项主张, 震撼全国。 史称“公车上书”。 ▶ 吴玉章 《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》一: “当时正在 北京 会试的各省举子也纷纷集会、请愿, 康有为 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馀人, 举行了著名的‘公车上书’, 要求拒和迁都, 变法图强。”
- 吕公交车: 古代的一种战车。 ▶ 《续资治通鉴‧元顺帝至正十九年》: “造吕公车、仙人桥、长木梯、懒龙爪, 拥至城下, 高与城齐, 欲阶之以登。” ▶ 《明史‧朱燮元传》: “数千人拥物如舟, 高丈许, 长五十丈, 楼数重, 牛革蔽左右, 置板如平地。 一人披发仗剑, 上载羽旗, 中数百人挟机弩毒矢, 旁翼两云楼, 曳以牛、俯瞰城中。 城中人皆哭。 ▶ 燮元 曰: ‘此吕公车也。 ’”
- 章满公交车: 《史记‧滑稽列传》: “ 朔 初入 长安 , 至公车上书, 凡用三千奏牍。 公车令两人, 共持举其书, 仅然能胜之。”章, 奏章;公车, 汉 代接待臣民上书的官署。 后以“章满公车”形容奏章之多。 ▶ 明 沈德符 《野获编‧兵部‧程鹏起》: “建白者章满公车。”
- 获隽公交车: 汉 代曾以公家车马送应举的人。 后以公车指入京应试举人。 “获隽公车”为会试得中的意思。 ▶ 《红楼梦》第一○三回: “学生自蒙慨赠到都, 托庇获隽公车, 受任贵乡, 始知老先生超悟尘凡, 飘举仙境。”
- 鸡公交车: 方言。 独轮手推车。 ▶ 郭沫若 《初出夔门》一: “当时的东大路是要经过 永川 、 荣昌 、 隆昌 、 内江 、 资中 、 资阳 、 简阳 等地的, 交通机关是原始的鸡公车(在小小的独轮车上安一把坐椅, 坐者向前, 推者在后)、肩舆和溜溜马, 回到 成都 要费十天工夫。” ▶ 季冠武 等《渡江侦察记》第三章: “撑着红纸阳伞的 刘队长 穿戴得像回娘家的新媳妇, 端坐在鸡公车上。 一个游击队员扮成脚夫吱吱呀呀地推着在山间公路上行走。”
- 公交: 公共交通的简称。 ▶ 《中国青年报》1983.4.26: “ 南昌 公交公司青年为乘客办了两件好事。”如: 公交系统成绩显著。
- 两司马: 1. 官名。 管理二十五个士兵的军士。 ▶ 《周礼‧夏官‧司马上》: “二十五人为两, 两司马皆中士。”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《太平天国‧太平军目》: “两司马管五个伍长, 共管二十五人。” 2. 西汉 的 司马相如 和 司马迁 均以文章著称, 后世合称“两司马”。 ▶ 《文学源流‧总论》: “ 西京 巨子, 溯两 司马 。 ▶ 子长 原出《左》、《国》, 俊宕其神; 长卿 系出《诗》、《骚》, 丽密其体。”又今有“文章 西汉 两 司马 ”之说。
- 八司马: 唐顺宗 即位, 擢任 王叔文 、 王伾 等, 谋夺中官兵权, 实行改革。 失败后, 旧派官僚与宦官对参予其事者皆予斥逐: 贬 韦执谊 为 崖州 司马, 韩泰 为 虔州 司马, 陈谏 为 台州 司马, 柳宗元 为 永州 司马, 刘禹锡 为 朗州 司马, 韩晔 为 饶州 司马, 凌准 为 连州 司马, 程异 为 郴州 司马, 时称“八司马”。 ▶ 宋 王安石 《读柳宗元传》: “余观八司马, 皆天下之奇材也。” ▶ 清 龚自珍 《己亥杂诗》之五三: “挥手 唐朝 八司马, 头衔老署退锋郎。”参阅《旧唐书‧宪宗纪上》。
- 公司马: 即伍长。 ▶ 《周礼‧夏官‧大司马》: “辨鼓、铎、镯、铙之用……公司马执镯。” ▶ 郑玄 注: “ 杜子春 云: ‘公司马, 谓五人为伍, 伍之司马也。 ’……伍长谓之公司马者, 虽卑, 同其号。”
- 司马中: 汉 代皇宫的内门。 ▶ 《汉书‧元帝纪》: “令从官给事宫司马中者, 得为大父母、父母、兄弟通籍。” ▶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: “司马中者, 宫内门也。 司马主武, 兵禁之意也。”参见“ 司马门 ”。
- 司马树: 晋 大司马 桓温 所植之柳树。 ▶ 南朝 宋 刘义庆 《世说新语‧言语》: “ 桓公 北征, 经 金城 , 见前为 琅邪 时种柳, 皆已十围, 慨然曰: ‘木犹如此, 人何以堪!’攀枝执条, 泫然流泪。”后因以喻时光流逝, 年华易失。 ▶ 明 高启 《题大黄痴天池石辟图》诗: “当时同游已少在, 我今未老形先疲。 人生扰扰嗟何为, 不达但为高人嗤。 ▶ 汉南 已老司马树, 岘首 已仆 羊公 碑。”
- 司马竹: 竹的一种, 产于 岭 南, 可制弓。 ▶ 宋 朱翌 《猗觉寮杂记》卷下: “ 岭 表有竹, 俗读司马竹, 又曰私麻竹。 ▶ 《南越志》曰: 沙麻竹, 可为弓, 似弩, 谓之溪子弩。 或曰苏麻竹, 或曰粗麻竹, 今讹为司马竹。”
- 司马迁: sīmǎ qiān[Sima Qian] (公元前145/前135―?)中国西汉著名史学家、文学家和思想家。字子长。夏阳(今陕西韩城南)人。早年游历各地,遍访民间风俗,采集传说。初任郎中,后继父任太史令,得读国家藏书。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与唐都等人改定太初历。汉将李陵与匈奴作战失败,率军投降。司马迁因为之申辩获罪下狱,受腐刑,出狱后任中书令,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。人称其书为《太史公书》,后称《史记》。是中国最早的记传体通史。其书传记语言生动,人物形象鲜明,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。对后世史学和文学均有深远影响
- 司马门: 1. 官署或营寨的外门。 ▶ 《墨子‧号令》: “请择吏之忠信者, 无害可任事者令将卫, 自筑十尺之垣, 周还墙, 门闺者, 非令卫司马门。” ▶ 孙诒让 间诂: “此司马门则似是守令官府之门, 又非公门。” 2. 皇宫的外门。 ▶ 《史记‧项羽本纪》: “ 章邯 恐, 使长史 欣 请事。 至 咸阳 , 留司马门三日, 赵高 不见, 有不信之心。” ▶ 裴駰 集解: “凡言司马门者, 宫垣之内, 兵卫所在, 四面皆有司马, 主武事。 总言之, 外门为司马门也。” ▶ 《三国志‧魏志‧陈思王植传》: “ 植 尝乘车行驰道中, 开司马门出。 ▶ 太祖 大怒, 公车令坐死。” 3. 帝王陵寝的外门。 4. 指 金陵 建业宫 的 大司马门 。 ▶ 唐 温庭筠 《台城晓朝曲》: “ 司马门 前火千炬, 阑干星斗天将曙。” ▶ 顾嗣立 校注: “《金陵志》 建业宫 有五门: 正南曰 大司马门 。”
- 大司马: 官名。 ▶ 《周礼‧夏官》有大司马, 掌邦政。 ▶ 汉 承 秦 制, 置丞相, 御史大夫, 太尉。 ▶ 汉 武帝 罢太尉置大司马。 ▶ 西汉 一朝, 常以授掌权的外戚, 多与大将军、骠骑将军、车骑将军等联称, 也有不兼将军号的。 ▶ 东汉 初为三公之一, 旋改太尉, 末年又别置大司马。 ▶ 魏 晋 为上公之一, 位在三公之上。 ▶ 南北朝 或置或不置, 陈 但为赠官。 ▶ 明 清 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。
- 小司马: 周 官名。 司马的属官, 为司马的副贰。 见《周礼‧夏官‧小司马》。 参见“ 五大夫 ”。
- 左司马: zuǒsīmǎ[the left minister of war] 司马是古代的军官,分左右司马,执掌军政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。――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左司马曹无伤言之。
- 狂司马: 指 晋 谢奕 。 ▶ 《晋书‧谢奕传》: “﹝ 奕 ﹞与 桓温 善。 ▶ 温 辟为安西司马, 犹推布衣好…… 奕 每因酒, 无复朝廷礼, 尝逼 温 饮, 温 走入 南康主 门避之。 主曰: ‘君若无狂司马, 我何由得相见!’”后用为典实, 多指狂放不羁的州府佐吏。 ▶ 宋 苏轼 《明日重九亦以病不赴述古会再用前韵》: “可怜吹帽狂司马, 空对亲舂老 孟光 。”
- 舆司马: 古官名。 ▶ 《周礼‧夏官‧序官》: “舆司马上士八人。” ▶ 《国语‧晋语七》: “﹝公﹞知 籍偃 之敦率旧职而恭给也, 使为舆司马。” ▶ 韦昭 注: “舆司马, 上军司马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