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八个贤人。
▶ 南朝 宋 刘义庆 《世说新语‧文学》: “ 谢万 作《八贤论》, 与 孙兴公 往反, 小有利钝。”
▶ 刘孝标 注: “《中兴书》: 万 善属文, 能谈论, 万 集载其叙四隐四显为八贤之论, 谓渔夫、 屈原 、 季主 、 贾谊 、 楚 老、 龚胜 、 孙登 、 嵇康 也。”
八贤是什么意思
相关词汇
- 八: bā ㄅㄚˉ1)数名,七加一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捌”代):~面玲...
- 贤: (賢)xián ㄒㄧㄢˊ1)有道德的,有才能的:~明。~德。~能。~良...
- 八贤王: 见“ 八大王 ”。
- 十八贤: 指 晋 庐山 白莲社中十八贤人: 慧远 法师、 刘遗民 、 雷次宗 、 周续之 、 宗炳 、 张野 、 张铨 、 西林 觉寂 大师、 东林 普济 大师、 慧持 法师、 罽宾佛驮耶舍 尊者、 罽宾佛驮跋陀罗 尊者、 慧睿 法师、 昙顺 法师、 昙恒 法师、 道炳 法师、 道敬 法师、 昙诜 法师。 ▶ 唐 李群玉 《湘中别成威闍黎》诗: “愿与十八贤, 同栖翠莲国。” ▶ 宋 陈舜俞 《庐山记‧十八贤传》: “ 东林寺 旧有十八贤传, 不知何人所作。” ▶ 清 潘耒 《游庐山记》: “ 佛驮耶舍 举铁如意示 慧远 , 远 不悟, 拂衣去, 似是宗门一流人, 然亦在十八贤之数, 则固同修净业者也。”参阅 晋 佚名《十八高贤传》。
- 东林十八贤: 晋 慧远法师 与 刘遗民 、 雷次宗 、 宗炳 等十八人发起结白莲社于 庐山 东林寺 , 因称“东林十八贤”。 ▶ 唐 可朋 逸句: “虽陪北 楚 三千客, 多话 东林 十八贤。” ▶ 明 袁宏道 《途中怀大兄诗》: “ 东林 十八贤, 高举标奇致。”参见“ 十八贤 ”。
- 八貂: 唐 制, 左右散骑、侍中、中书令各二人, 冠制皆金蝉珥貂, 号称八貂。 ▶ 《新唐书‧百官志二》: “ 隋 废散骑常侍。 ▶ 贞观 元年复置, 十七年为职事官。 ▶ 显庆 二年, 分左右, 隶门下、中书省, 皆金蝉、珥貂, 左散骑与侍中为左貂, 右散骑与中书令为右貂, 谓之八貂。” ▶ 唐 耿湋 《元日早朝》诗: “参差万戟合, 左右八貂斜。” ▶ 唐 白居易 《薛戎赠左散骑常侍制》: “俾增九原之光, 追备八貂之列。”
- 八败命: 旧谓注定事事无成的命。 ▶ 《中国谚语资料》: “八败命, 还怕个拚死做;荒年成, 饿不死个瞎眼睛。” ▶ 朱自清 《笑的历史》: “自从她进门……又挑拨他和我吵, 使你们一家不和, 真真是八败命!”
- 八象: 《易》八卦之象。 即: 乾(天)、坤(地)、坎(水)、离(火)、艮(山)、兑(泽)、巽(风)、震(雷)。 ▶ 《文选‧潘岳<为贾谧作赠陆机>诗》: “结绳阐化, 八象成文。” ▶ 李周翰 注: “八象, 八卦也。” ▶ 宋 范仲淹 《易兼三材赋》: “既而明三极之端, 知八象之谓。”
- 八贵: 谓 北齐 胡长粲 等八人。 ▶ 《北齐书‧外戚传‧胡长仁》: “ 长粲 ( 胡长粲 )少而敏悟, 以外戚起家给事中, 迁黄门侍郎…… 世祖 崩, 与领军 娄定远 , 录尚书 赵彦深 、 和士开 、 高文遥 , 领军 綦连猛 、 高阿那肱 , 仆射 唐邕 同知朝政, 时人号为八贵。”
- 八谷: 1. 八种谷物。 指黍、稷、稻、粱、禾、麻、菽、麦。 见 宋 王应麟 《小学绀珠‧动植‧八谷》引《本草》注。 一说为稻、黍、大麦、小麦、大豆、小豆、粟、麻。 见《续古文苑‧李播〈天文大象赋〉》 苗为 注。 2. 星名。 ▶ 《晋书‧天文志上》: “﹝五车星﹞其西八星曰八谷, 主候岁。 八谷一星亡, 一谷不登。” ▶ 《续古文苑‧李播<天文大象赋>》: “荐秋成于八谷, 务春采于扶筐。” ▶ 苗为 注: “八谷八星, 在紫微宫之外五车之北, 一主稻, 二主黍, 三主大麦, 四主小麦, 五主大豆, 六主小豆, 七主粟, 八主麻。” ▶ 《宋史‧天文志二》: “八谷八星, 在华盖西, 五车北, 一曰在诸王西。 ▶ 武密 曰: ‘主候岁丰俭, 一稻、二黍、三大麦、四小麦、五大豆、六小豆、七粟、八麻。 ’”
- 八跪: 谓蟹的八足。 跪, 蟹足。 ▶ 《荀子‧劝学》: “蟹八跪二螯。” ▶ 清 赵翼 《石蟹》诗: “拳丁八跪脐双尖, 满堂动色海物错。”
- 八译: 谓辗转多次翻译。 ▶ 《尚书大传》卷二: “ 桀 无道, 囚 汤 , 后释之, 诸侯八译来朝者六国。”
- 八路: Bālù指八路军,也指八路军的干部、战士。
- 八诏: 隋 唐 时期 永昌 、 姚州 地区有 蒙巂诏 、 越析诏 、 浪穹诏 、 邆赕诏 、 施浪诏 、 蒙舍诏 , 又有 时傍 、 矣川罗识 二族, 通号“八诏”。 ▶ 唐 王建 《宫词》之二: “殿前传点各依班, 召对西来八诏蛮。” ▶ 宋 周辉 《清波别志》卷上: “八诏者, 隋 时 永昌 姚州 闻有 蒙舍诏 、 蒙雟诏 、 越析诏 、 浪穹诏 、 施浪诏 、邆 赕诏 , 又有 (时)傍 、 矣川罗识 二族, 通号八诏。 其后二族为 閤罗凤 所灭, 独有六诏。 南方之夷, 惟 南诏 最大。 夷语谓王为诏;或曰, 当六诏皆在, 岁有事天子各赐一诏, 故曰‘八诏’。” ▶ 宋 张孝祥 《念奴娇‧张仲钦提刑行边》词: “ 方丈 三 韩 , 西山八诏, 慕义羞椎结。”参阅《新唐书‧南诏传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