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谓在上位的人行为不正, 下面的人就会跟着为非。
▶ 晋 杨泉 《物理论》: “语曰: ‘上不正, 下参差’, 古者所以不欺其民也。”
上不正, 下参差是什么意思
相关词汇
- 上: shàng ㄕㄤˋ1)位置在高处的,与“下”相对:楼~。~边。2)次序...
- 不正: 1. 不端正;不正派;不正当。  ...
- 下: xià ㄒㄧㄚˋ1)位置在低处的,与“上”相对:~层。~款。2)等级低...
- 参差: cēncī①长短、高低、大小不齐;不一致:水平~不齐。②〈书〉大约;几...
- 参差: cēncī①长短、高低、大小不齐;不一致:水平~不齐。②〈书〉大约;几乎:~是。③〈书〉差错;蹉跎:佳期~。
- 不正: 1. 不端正;不正派;不正当。 ▶ 《论语‧子路》: “身不正, 虽令不从。” ▶ 汉 刘向 《列女传‧赵悼倡后》: “ 倡后 淫佚不正, 通于 春平君 。” ▶ 唐 韩愈 《潮州谢孔大夫状》: “积之于室, 非廉者所为;受之于官, 名且不正。” ▶ 《云笈七签》卷三二: “目不欲视不正之色, 耳不欲听丑秽之言。” ▶ 茅盾 《子夜》十四: “我听说这件事是 屠维岳 理亏, 是他自己先做得不正。” 2. 无政, 谓政治混乱。 ▶ 《逸周书‧武称》: “岠险伐夷, 并小夺乱, ﹝辟﹞强攻弱而袭不正, 武之经也。” ▶ 朱右曾 校释: “不正, 犹言无政。” 3. 犹不准确。 ▶ 唐 李白 《青山独酌》诗: “青黛画眉红锦靴, 道字不正娇唱歌。” 4. 不纯正。 ▶ 明 郎瑛 《七修类稿‧辩证九‧甜酒灰酒》: “予以二酒相和味且不正, 兼之石灰苦烈, 何好之有?” II谓不徵税。 正, 通“ 征 ”。 征, 赋税。 ▶ 《管子‧戒》: “关几而不正, 市正而不布。”
- 参差竹: 洞箫。 ▶ 宋 苏轼 《次韵王巩独眠》: “何人吹断参差竹, 泗水 茫茫鸭头绿。”参见“ 参差 ”。
- 玉参差: 镶玉的无底排箫。 一说即玉笙。 ▶ 唐 杜牧 《望少华》诗之三: “好伴羽人深洞去, 月前秋听玉参差。” ▶ 宋 姜夔 《寄田郎》诗: “翦烛屡呼金凿落, 倚窗闲品玉参差。”
- 参差不齐: cēn cī bù qí 【解释】长短、高低不齐。【出处】《汉书·扬雄传下》:“仲尼以来,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,一概诸圣。”【示例】这些树很久没有修剪了,长得高高低低,~。【拼音码】ccbq【灯谜面】狗牙【用法】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;表示不整齐【英文】uneven
- 参差错落: cēn cī cuò luò 【解释】参差:长短、高低、大小不一致。错落:交错、交织的样子。各种不同的事物,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。【出处】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“臣饮一斗亦醉,一石亦醉。……饮五六斗……八斗而醉。”《古文观止》注:“上云,一斗一石,此又添二斗、五六斗,八斗,参差错落。”【拼音码】cccl【用法】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指交错不齐【英文】uneven
- 错落参差: 同“参差错落”。 清 百一居士 《壶天录》卷下: “一骑在前, 数骑在后……乃未及半圈, 而前者忽后, 后者忽前, 错落参差, 捉摸不定, 使人目眩神骇。”
- 不当不正: bù dāng bù zhèng 【解释】不:语助词,没有实际意思。表示端端正正【出处】元·无名氏《渔樵记》第三折:“老汉也分开人丛,不当不正,站在那相公马前。”【示例】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15回:“打扮的粉妆玉琢,望上~道了万福。”【拼音码】bdbz【用法】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端正,整齐
- 不正之风: bù zhèng zhī fēng 【解释】不正当的社会风气【出处】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辩问》:“移不正之风,易流遁之俗。”【示例】我们要坚决抵制社会上的~【拼音码】bzzf【用法】偏正式;作主语、宾语;含贬义
- 名不正, 言不顺: 谓名分不正或名与实不相符, 话就不顺理。 ▶ 《论语‧子路》: “名不正, 则言不顺;言不顺, 则事不成。” ▶ 朱熹 集注引 杨时 曰: “名不当其实, 则言不顺。” ▶ 清 刘献廷 《广阳杂记》卷二: “今天下之书院祠祀, 十之八九皆守之以僧, 名不正, 言不顺, 莫此为甚。”
- 名不正,言不顺: míng bù zhèng,yán bù shùn 【解释】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【出处】先秦·孔子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名不正,则言不顺;言不顺,则事不成。”【示例】清·刘献廷《广阳杂记》第二卷:“十之八九皆守之以僧,~,莫此为甚。”【拼音码】mbzy【用法】复句式;作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
- 心术不正: xīn shù bù zhèng 【解释】指人用心不忠厚,不正派。【出处】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十九回:“宫日:‘汝心术不正,我故弃汝!’”【拼音码】xsbz【灯谜面】嘴上甜,腰里挂弯镰【用法】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【英文】harbour evil design
- 上不上, 下不下: 1. 犹言正好, 恰恰。 ▶ 《新唐书‧藩镇传‧田季安》: “﹝王师﹞再举涉河, 鉴前之败, 必不越 魏 诛 赵 , 校罪轻重, 必不先 赵 后 魏 是上不上, 下不下, 当 魏 而来也。” 2. 形容心情不安。 ▶ 王安友 《协作》一: “ 刘妈妈 看看女婿脸上不是个正色, 行动与往日大不相同……老觉得是个心事, 上不上下不下的, 说不出是个什么滋味。” 3. 比喻事情陷入窘困的境地, 进退两难。 例如: 由于事先对这项工作的困难估计不足, 现在弄得上不上下不下的, 不知如何了结?
- 上不得芦苇: “芦苇”是制席的原料, 用作“席”的代名词。 “上不得芦苇”即“上不得席面”。 谓不善于在正式场合应酬。 ▶ 《醒世姻缘传》第二十回: “再说 晁 家没有甚么近族, 不多几个远房的人, 因都平日上不得芦苇, 所以不大上门。”
- 不上不下: bù shàng bù xià 【解释】上不去,下不来。形容进退两难。【出处】《庄子·达生》:“上而不下,则使人善怒;下而不上,则使人善忘;不上不下,中身当心,则为病。”【拼音码】bsbx【灯谜面】一只脚跨在马背上中【用法】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;形容不好不坏【英文】in a embarrasing state
- 不上不落: 见“不上不下”。
- 瞒上不瞒下: 对上边隐瞒, 对下边不隐瞒。 谓把真情隐瞒起来, 不让上边知道, 下边知道了没关系。 ▶ 元 无名氏 《闹铜台》第一摺: “开仓粜米依时价, 拔济民间行德化, 升斗上面克除粮, 一心瞒上不瞒下。” ▶ 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回: “方才有个教亲, 共备了五十斤牛肉……说是要断尽了, 他们就没有饭吃, 求我略松宽些, 叫做‘瞒上不瞒下’。” ▶ 《红楼梦》第七七回: “现在他的东西, 是瞒上不瞒下, 悄悄的送还他去。”丝弦剧《空印盒》第二场: “既然按院大人尚未到来, 你来个瞒上不瞒下, 瞒官不瞒私, 打发敝人过江, 不过银两多赠。”
- 蒙络摇缀,参差披拂: méngluò-yáozhuì,cēncī-pīfú[be covered with,twine,shake,link,be not uniform and wave with wind] 覆盖、缠绕、摇动、连结,参差不齐,随风飘荡青树翠蔓,蒙络摇缀,参差披拂。――唐·柳宗元《柳河东集·至小丘西小石潭记》
- 上梁不正下梁歪: shàng liáng bù zhèng xià liáng wāi 【解释】上梁:指上级或长辈。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,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。【出处】晋·杨泉《物理论》:“上不正,下参差。”【拼音码】slbw【用法】复句式;作宾语、分句;含贬义【英文】when the above behave wrongly,the below will do the same 【故事】宋朝时,陈州接连发生自然灾害,朝廷派贪官刘得中和杨金吾开仓卖粮,他们假公济私抬高粮价,还在粮食里掺沙,分量还不够。老百姓对他们的这种行为极为愤慨,但也没办法,只有叹息:“上梁不正下梁歪”
- 正屋不正梢子斜: 比喻上面的人言行不正, 其下属亦会如此。 ▶ 周立波 《山乡巨变》下三: “干部不干, 有点伤脑筋;正屋不正梢子斜, 上头泄气, 下面更疲塌。”
- 上不在天, 下不着地: 《韩非子‧解老》: “﹝人﹞上不属天, 而下不著地, 以肠胃为根本, 不食则不能活。”上不属天, 谓非星辰之类;下不著地, 谓非草木之类。 后以“上不在天, 下不着地”形容偏僻闭塞的地方。 ▶ 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八回: “只叫他在这上不在天下不着地的地方, 给我结了几间茅屋, 我同老母居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