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电话号码 繁體版 English 日本語
登录 注册

太和是什么意思

发音:
用"太和"造句
意思解释手机版
  • 亦作“大和”。
     
     1.  天地间冲和之气。
       ▶ 《易‧乾》: “保合大和, 乃利贞。”大, 一本作“ 太 ”。
       ▶ 朱熹 本义: “太和, 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。”
       ▶ 《汉书‧叙传上》: “沐浴玄德, 禀卬太和。”
       ▶ 《文选》作“太和”。
       ▶ 唐 元稹 《竞渡》诗: “数极斗心息, 大和蒸混元。”
       ▶ 清 陈梦雷 《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》: “神人之怨恫俱消, 太和积为丰登之庆。”
     
     2.  人的精神、元气;平和的心理状态。
       ▶ 唐 刘长卿 《同姜浚题裴式微余干东斋》诗: “藜杖全吾道, 榴花养太和。”
       ▶ 宋 司马光 《论燕饮状》: “伏望陛下当此之际, 悉罢燕饮, 安神养气……无益奉养者, 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。”
       ▶ 宋 陆游 《蓬户》诗: “白头万事都经遍, 莫为悲伤损太和。”
     
     3.  谓太平。
       ▶ 三国 魏 曹植 《七启》: “吾子为太和之民, 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。”
       ▶ 《文选‧颜延之<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>》: “太和既融, 收华委世。”
       ▶ 李善 注: “太和, 谓太平也。”
       ▶ 唐 陆贽 《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》: “思与海内同臻大和。”
       ▶ 宋 宋祁 《宋景文公笔记‧考古》: “天下太和, 兵革不兴。”
       ▶ 清 唐孙华 《国学进士题名碑》诗: “昔闻有 明 全盛日, 长养宇宙登太和。”
     
     4.  和睦。
       ▶ 清 恽敬 《答陈云渠书》: “然家庭大和, 文史足用, 仰不愧古, 俯不愧今, 吾弟固有以自乐矣。”
     
     5.   魏 鼓吹曲名。
       ▶ 《晋书‧乐志下》: “改《上邪》为《太和》, 言 明帝 继体承统, 太和 改元, 德泽流布也。”
     
     6.  雅乐名。
       ▶ 唐 段安节 《乐府杂录‧雅乐部》: “郊天及诸坛祭祀, 即奏太和、冲和、舒和三曲。”
       ▶ 《金史‧乐志上》: “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, 名之曰‘太和’。”
  •     tài ㄊㄞˋ1)过于:~长。2)极端,最:~甚。~平。3)高,大:~...
  •     hé ㄏㄜˊ1)相安,谐调:~美。~睦。~谐。~声。~合(a.和谐;b...
  • 太和殿    在 北京 故宫 太和门 内。 为故宫三大殿( 太和 、 中和 、 保和 )中之最大者。    ▶ 明 清 两代皇帝即位、节日庆贺、朝会大典、元旦赐宴、命将出征、殿试进士等, 均在此举行。    ▶ 明成祖 永乐 年间初建, 名 奉天殿 。    ▶ 嘉靖 时被雷火焚毁, 四十一年(公元1562年)重建, 改名 皇极殿 。    ▶ 清 顺治 二年(公元1645年)又改名 太和殿 。 今殿为 清 康熙 三十四年(公元1695年)重修。 基高2丈, 殿高11丈, 阔11间, 深5间。 正中设帝座。 外有廊柱一列, 前为丹陛, 环以白石栏。 全殿内外立有大柱84根, 面积2300多平方米。 殿顶为重檐垂脊琉璃瓦, 檐下是彩画的横额和斗栱。 是全国今存最大的木构大殿。
  • 太和汤      1.  亦作“ 大和汤 ”。 即酒。    ▶ 宋 邵雍 《无名公传》: “生喜饮酒, 尝命之曰‘大和汤’。”    ▶ 宋 邵雍 《林下五吟》诗之一: “安乐窝深初起后, 太和汤酽半醺时。”    2.  谓沸水。 见 明 李时珍 《本草纲目‧水二‧热汤》。
  • 太和岭    《元史·速不台传》所说太和岭,即今苏联高加索山。
  • 太君      1.  封建时代官员母亲的封号。    ▶ 唐 制, 四品官之妻为郡君, 五品为县君。 其母邑号, 皆加太君。    ▶ 宋 代群臣之母封号有国太夫人、郡太夫人、郡太君、县太君等称。    ▶ 唐 韩愈 《祭左司李员外太夫人文》: “某官某等, 谨以清酌庶羞之奠, 敬祭于某县太君 郑氏 尊夫人之灵。”    ▶ 宋 欧阳修 《泷冈阡表》: “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。 初封 福昌 县太君, 进封 乐安 、 安康 、 彭城 三郡太君。”    2.  指仙女。    ▶ 唐 李商隐 《燕台》诗之二: “安得薄雾起缃裙, 手接云軿呼太君。”    ▶ 冯浩 笺注引 徐树谷 云: “太君指仙女。”
  • 太后    tàihòu帝王的母亲。
  • 太史简    《左传‧襄公二十五年》载: 齐 崔杼 弑其君 庄公 , “太史书曰: ‘ 崔杼 弑其君。 ’ 崔子 杀之。 其弟嗣书, 而死者二人。 其弟又书, 乃舍之。    ▶ 南史氏 闻太史尽死, 执简以往, 闻既书矣, 乃还。”后因以“太史简”为史官临难不苟, 敢于秉笔直书的典实。    ▶ 宋 文天祥 《正气歌》: “在 齐 太史简, 在 晋 董狐 笔。”
  • 太坛    古时祭天的圆形高坛。    ▶ 《陈书‧高祖纪下》: “今月乙亥, 升礼太坛, 言念迁 桐 , 但有惭德。”    ▶ 唐 褚亮 《祈谷乐章‧雍和》: “殷荐乘春, 太坛临曙。”    ▶ 《续通典‧礼一》: “燔柴太坛, 国之大事。”
  • 太史氏    史官。    ▶ 唐 韩愈 《送杨少尹序》: “不知 杨侯 去时, 城门外送者几人……而太史氏又能大张其事, 为传继二 疏 踪迹否?” 宋 梅尧臣 《同梅二十五饮永叔家观所钞集近事刘敞》诗: “观书太史氏, 全性市门翁。”
  • 太大兄    古代 高丽 官职名。    ▶ 《周书‧异域传上‧高丽》: “大官有大对卢, 次有太大兄, 大兄……仙人并褥萨凡十三等, 分掌内外事焉。”
  • 太史公    汉 司马谈 为太史令, 子 迁 继之, 《史记》中皆称“太史公”。 其说不一: (1)太史公为官名, 汉武帝 时置, 因位在丞相之上, 与三公相等, 故称。 (2) 司马谈 为太史令, 司马迁 尊其父, 故称。 (3)太史令掌天文图书等, 古代主天官者皆上公, 故沿旧名而称之。 参阅《史记‧太史公自序》“ 谈 为太史公”三家注。 综上当以第三说较为可信。 后世多以“太史公”称 司马迁 。
太和是什么意思,太和的中文解释,太龢是什麽意思太和 meaning in Chinese,发音,例句,用法,同义词,反义词由查查汉语词典提供,版权所有违者必究。